28.4 C
Tokyo
星期六, 2025-08-02
spot_img

吉林:從每分鐘到每平方公里的振興密碼

寫在前面

白山松水間,歷史與現代的交響正激盪出吉林振興的澎湃樂章。在吉港澳經貿交流暨長白山人蔘推介活動啟程前夕,吉林省委書記黃強接受採訪時,以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字與案例,勾勒出這片黑土地上蓄勢待發的振興圖景——這裏不僅是新中國工業文明的搖籃,更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熱土。

吉林省委書記黃強細數吉林的「珍寶」:從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所航空學校、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台電磁式電子顯微鏡、第一列鐵路客車、第一架單反相機,到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第一塊合成橡膠、第一袋化肥……吉林的基因裏鐫刻着「敢為天下先」的膽識。

時光流轉,當夾皮溝金礦的礦燈照亮兩個世紀的歲月,當長春市新民大街的偽滿建築群在修繕中煥發新生,這座鐫刻着工業文明與歷史文脈的省份,正以更開放的胸襟向世界展開懷抱。

你知道的吉林。

是長白山巔的天池如鏡,倒映着東北脊樑的巍峨;是查干湖冬捕時冰湖騰魚的壯美,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沸騰着豐收的熱望;是中國四大奇觀之一霧淞瓊枝玉葉的童話。

但你可能不知道,低調的吉林究竟還有多少種魔法?

這裏地處東北亞區域的幾何中心,是「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楊靖宇將軍殉國地那棵刻滿彈痕的老松,仍在風雪中挺立着不屈的脊樑;是中國黃金第一礦——夾皮溝金礦,蜿蜒着跨越兩個世紀的「淘金史詩」;是長影舊址博物館裏一卷卷膠片轉動着新中國電影的啟蒙之光;是G331邊境線上民族團結的讚歌在綠水青山間迴盪;是每10名航天員裏就有3名從這裏出發;是中車長客車間內,磁懸浮列車正劃破寂靜,丈量着「中國速度」的新邊疆……

遼闊的土地,生不出狹窄的愛,有太多,你不知道的吉林。

黑土地上,春潮湧動。從「大國糧倉」到「創新高地」,從「生態屏障」到「開放樞紐」,在東北振興的壯闊藍圖中,吉林正以「每分鐘」的奮鬥與「每平方公里」的耕耘,解鎖高質量發展的振興密碼。

黑土地上的「產糧密碼」

核心數字:全國每10斤商品糧,1斤來自吉林。

核心數字:吉林省保護性耕作面積4000萬畝。

黑土生金糧滿倉,鹽鹼地裏稻花香。「全國每10斤商品糧,1斤來自吉林」——這不僅是數字的榮耀,更是黑土地的承諾。在松遼平原腹地,保護性耕作面積突破4000萬畝,穩居全國首位,「梨樹模式」讓秸稈化作黑土的「棉被」,土壤有機質年均提升0.1%,糧食產量連續4年突破800億斤,2024年達853.2億斤,創歷史新高,黑土地「越種越肥」的奇跡正在上演。在吉林西部白城,鹽鹼地不再是「不毛之地」。通過有機硅改良劑和智慧排灌系統,萬畝鹽鹼地變身高產稻田,稻浪翻滾間,昔日的「生態傷疤」化作「金色糧倉」。吉林省今年將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新增100萬畝,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長春都市圈:區域協同發展的強勁引擎

核心數字:從「一座城」到「一個圈」。

核心數字:「1 小時通勤圈」覆蓋人口超1500萬。

在國家「東北振興」戰略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吉林省提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新發展格局。

何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即以長春為龍頭城市,聯合臨近的吉林、四平、遼源等市,組建龐大的現代都市圈。「圈」內,中國一汽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努力攻克「卡脖子」難題;吉林化纖持續穩固全球人造絲市場龍頭地位;四平市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守住了「耕地中的大熊貓」;遼源襪業園遠銷五大洲。「圈」外,通過哈長、沈長都市圈的聯動建設,重塑東北城市群功能網絡,改善東北城市群離散化的格局。「圈內圈外」產業協作緊密無間,交通互聯暢通八方,「東西一體、南北聯動、走向世界」的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吉林「土特產」的硬核家底

核心數字:大米:每分鐘,吉林產出8噸大米。

核心數字:玉米:玉米黃金帶年均曬足3000小時。

核心數字:人蔘:「蔘」不可測1顆人蔘拍出326萬元。

核心數字:黃金:中國黃金第一礦——夾皮溝金礦。

黑土生金,沃野藏珍。每秒38斤優質大米從松花江畔的沃野產出,晶瑩剔透的米粒承載着「黃金水稻帶」的天然饋贈;向西望去,廣袤的玉米帶在年均3000小時的充足日照下翻滾着金色波浪,這裏不僅是中國的「糧倉」,更是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產區。從田間到舌尖,吉林的農產品以硬核品質築牢大國糧基。而長白山腳下的「百草之王」更續寫傳奇——一顆人蔘拍出326萬元的天價,印證着「世界人蔘看中國,中國人蔘看吉林」的行業地位。若論「含金量」,則不得不提中國黃金第一礦——夾皮溝金礦,這座跨越兩個世紀的「金脈」至今仍在為共和國貢獻璀璨瑰寶,吉林的「土特產」家底,正以科技賦能傳統、以品質征服市場,在新時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創新驅動的「吉林精度」

核心數字:平均每52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核心數字:吉林一號衛星,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38—40次重訪。

核心數字:中車長客CR450試驗時速453公里「貼地飛行」。

走進一汽紅旗繁榮工廠,機械臂揮舞間每52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吉林製造」的速度刷新着產業變革的刻度;仰望蒼穹,「吉林一號」衛星星座以每天38—40次重訪的頻次凝視地球,在浩瀚太空織就一張「天眼」網絡。從九天銀河到神州大地,中車長客研製的CR450高鐵以453公里時速「貼地飛行」,去年,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這裏試跑成功,一輛輛「科幻」列車將「中國速度」推向新高度。

「吉祥森林」裏的吉林答卷

核心數字:吉林年產礦泉水800萬噸,瓶身繞赤道70圈。

核心數字:每天,長白山釋放12萬噸氧氣。

核心數字:吉林省野生東北虎數量5年增長近一倍,年均增長約4—5只。

吉林這本「綠色賬本」越翻越厚,紅松、落葉闊等樹種編織出一幅「吉祥森林」的生態錦繡,覆蓋率達到45.2%的「綠色銀行」計算着生態文明帶來的豐厚利息。世界三大黃金水源地之一的長白山,每天湧出40萬噸優質礦泉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裏,150餘只東北虎豹在這裏繁衍生息;林下經濟產品年產量1062萬噸。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這片黑土地上的每一片綠葉都在增值。

冰雪經濟的「絕對熱力」

核心數字: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數量全國第一。

核心數字:北大湖滑雪場:亞洲最大雪場,單日最大承載量3萬人。

核心數字:查干湖冬捕:單網最高產量26萬公斤,可以裝滿13輛卡車。

零下30攝氏度,滑出萬億產業,引來千萬遊客,冰和雪是吉林的兩張王牌。2024-2025雪季,1.7億人次遊客用腳步投票,冰雪旅遊總收入突破2950億元。68家雪場的351條雪道如銀色琴弦般鋪展,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數量全國第一。亞洲最大雪場——北大湖滑雪場,單日最大承載量3萬人。作為我國重要的冰雪運動人才基地,吉林培養輸送了武大靖、周洋等冬奧冠軍,以及齊廣璞等雪上項目名將。而在千里冰封的查干湖上,傳承千年的冬捕文化煥發新生,查干湖冬捕創下單網26萬公斤新高。如今,吉林冰雪旅遊接待總規模、冰雪相關企業數量、冰雪運動參與人數均位居全國前列。預計到2030年,吉林省雪季接待遊客超過3億人次,出遊總花費達5400億元。

向北開放的「鋼鐵駝隊」

核心數字:中國每進口5只帝王蟹,4只經琿春口岸入境。

核心數字:「長滿歐」班列運輸時效比海運快2/3,運費僅為空運1/5。

帝王蟹「爬」進琿春港,紅旗車「跑」向歐洲站。「長滿歐」班列呼嘯而過,運輸時效比海運快2/3,運費僅為空運1/5;紅旗汽車以此一路向西深入歐洲腹地;在吉林琿春口岸,佔全國市場份額90%的帝王蟹從這裏發向全國。放眼望吉林,正加快長春新區、琿春綜合保稅區等重點開放平台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由中國東北內陸腹地,東聯進入西太平洋,西進深入歐亞大陸西北的脈絡逐漸清晰。

三地三搖籃「轉動」吉林

核心數字:約每10名中國航天員3名吉林受訓。

核心數字:長影舊址博物館藏膠片總長度相當京港澳高速往返。

核心數字: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歷史遺跡。

「三地三搖籃」不僅標注着吉林的歷史坐標,更成為驅動現代發展的強勁引擎。從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後援地,到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如今,文化正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元素,1723部各種影片27652本膠片,銘刻着中國半部電影史;四平戰役紀念館、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裏的鋼盔訴說吉林英雄往事;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舊如舊;好太王碑巍然矗立,鐫刻着高句麗王朝歷史;空軍航空大學先後培養出王亞平、楊利偉、翟志剛、景海鵬、聶海勝、陳冬等優秀航天員。

文化從「先生向北」到當代書香

核心數字:新中國成立初20餘位泰斗「先生北上」。

核心數字:新時代「一年三院士」「校長搖籃」在吉大。

20世紀50年代,匡亞明、成仿吾等20餘位學術泰斗「先生向北」,為這片黑土地播撒下知識與文化的火種。而今,這股精神力量仍在延續,今日的吉林大學「一年三院士」,黃大年紀念館成為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中車長客自主研發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70萬大學生在此求學,科教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創新動力,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這裏,黑土之下埋着文明的密碼,冰雪之上躍動着時代的熱力;從歷史烽煙到未來星辰,吉林的故事,遠比想像中更厚重、更熾烈。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