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企豐田汽車旗下的高端品牌雷克薩斯摘得上海市金山區一個地塊,計畫獨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此舉標誌著豐田成為首家在華實現獨資生產的日本車企,也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開放政策進入深度落地階段。

上海土地交易市場顯示,雷克薩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於4月1日競得上海市金山區一宗工業用地,該地塊占地約112.78萬平方米,容積率2,成交價13.534億元人民幣。出讓公告顯示,上述地塊要求專案投資強度為842萬元/畝。根據豐田中國2月5日聲明,該公司與上海市政府簽署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獨資公司計畫2027年投產全新電動車型,初期年產能10萬輛,預計創造千個就業崗位。
此次獨資建廠打破了過去40年外資車企“合資開工廠”的鐵律。此前,豐田在華生產依賴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兩大合資企業,雷克薩斯電動車更是完全依賴日本進口。這一轉變直接受益於中國2018年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的政策突破——特斯拉2019年上海超級工廠已首嘗獨資紅利,而雷克薩斯專案則成為日系車企獨資化“破冰者”,凸顯中國高端製造業開放提速。
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背景下,雷克薩斯的獨資決策具有多重戰略考量。此前中國市場的雷克薩斯電動車100%依賴日本出口,面臨潛在關稅壁壘和供應鏈中斷風險。本土化生產可縮短交付週期,降低不確定性影響。新工廠明確涵蓋電池研發,未來或將深度接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本土供應鏈。據測算,採用中國電池可使單車成本降低15%-20%,這對定價高端的雷克薩斯至關重要。上海“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全球新能源汽車高地,雷克薩斯專案與地方政府在碳中和目標上形成利益共同體,其高投資強度(842萬元/畝)也符合中國對高技術外資專案的傾斜性支持。
儘管同為外資獨資車企,雷克薩斯與特斯拉的入華路徑折射出差異化戰略。行業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作為“破局者”驗證了中國獨資模式的可行性,而雷克薩斯則以“深耕者”姿態推動中外產業鏈深度融合。這種演變預示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外資車企必須通過技術本土化與戰略協同換取持續增長空間。同時,這是近期外資車企在中國獨資建廠動作中的一環,預示著高端、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正加速進行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