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宣布,自2024年9月新學年起,本港6所自資院校招收內地、澳門及台灣地區學生的比例上限將逐步放寬至40%,與公立資助院校看齊。此舉被視為香港建設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關鍵一步,標誌著自資與公帑資助教育“双軌並行”格局的深化,有望進一步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吸引全球人才。

自資院校獲平等機遇 國際化潛力凸顯
此次政策調整涵蓋香港都会大學、樹仁大學、恆生大學、珠海學院、東華學院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共6所自資院校。教育界人士指出,自資院校近年來在國際化進程中展現獨特優勢,非本地生比例持續上升,此次限額放寬將進一步釋放其潛力。
與公立八大院校相比,自資院校在吸納非本地生方面具備更大靈活性。由於課程不依賴政府公帑資助,除內地、港澳台學生外,自資院校招收其他地區學生並無限制,可更靈活地響應全球人才流動趨勢。教育專家陳兆根表示,自資院校近年來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課程設計多元且貼近市場需求,此次限額放寬將助力其打造“小而精”的國際化教育品牌。
政策紅利催生教育生態升級
放寬限額的直接影響在於財政穩健性與校園多元化。數據顯示,非本地生占比提升的院校往往財政狀況更佳,國際形象更鮮明。陳兆根強調,自資院校應把握機遇,在吸引內地生的同時,擴大對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學生的招生,提升校園文化多樣性。他指出,香港在綠色科技、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亟需人才,內地及國際學生的加入將強化本地科研轉化能力,“即使僅半數畢業生留港,亦能顯著擴充人才庫”。
不過,政策落地亦面臨挑戰。住宿資源緊張、教學資源分配等問題成為自資院校擴容的瓶頸。為此,教育局將與院校合作,採取“循序漸進”原則,根據各校承載能力動態調整限額,確保現有學生權益不受影響。
政府加碼獎學金計劃 強化人才留港
為配合教育樞紐建設,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正式提出建立“留學香港”品牌,並計劃通過獎學金形式吸引海內外人才。據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度世界大學排名,香港5所大學跻身全球百強,高等教育競爭力持續領先。消息人士透露,政府將進一步擴大獎學金規模,重點面向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學生,鼓勵其畢業後留港工作。
這一舉措與去年施政報告的“一攬子”人才政策形成呼應。彼時,政府已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將“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增至每年150個,並放寬非本地生畢業留港工作年限。立法會議員劉智鵬建議,政府可與企業合作推出“住宿+就業”配套計劃,例如提供留學生專屬宿舍或就業優先權,以增強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教育樞紐建設需“軟硬兼施”
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城市,在交通、醫療、社會福利等領域具備世界級優勢,但持續發展仍需人才與資金雙輪驅動。教育界人士指出,放寬非本地生限額不僅是數量增長,更是質量提升的契機。自資院校可借此機會優化課程設計,例如增設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對接的專業,或強化中英雙語教學能力,以匹配國際人才需求。
長遠來看,“留學香港”品牌的成功取決於教育質量、就業前景及生活便利性的綜合體驗。政府需在獎學金、住宿、簽證等政策上持續發力,同時鼓勵院校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與就業機會。正如劉智鵬所言,香港教育樞紐的競爭力不僅在於“引進來”,更在於“留得住”——唯有讓國際人才真正融入本地經濟與社會,方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隨著政策逐步落地,香港高等教育正迎來國際化發展的新篇章。自資院校與公立院校的“双軌並行”格局,或將為這座城市注入更多創新活力,助力其在全球人才競爭中搶佔先機。